《风筝》教学反思(汇编15篇)

更新时间:2024-01-20 13:23:20
《风筝》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筝》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筝》教学反思1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主动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教室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教室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范,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式学习新的内容。

《风筝》教学反思2

《纸船和风筝》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在教学中,我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入“小鸟”这一角色,架起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

新教程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课文中本来没有的小鸟角色,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

小鸟角色的加入首先拉近了学生和我的距离,我戴上头饰亲切地与小朋友们打招呼,相互问好,使师生关系一下子变得融洽,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铺垫。比如:当松鼠与小熊吵架后,心里很难过,“小鸟”站出来主动要求倾听他们的心事,在向“小鸟”诉说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和理解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二、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我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巧妙的是,我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我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有丰富充分的情感体验,理解了友谊的重要,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到了描写小熊快乐的句子,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乐坏了”这个词,我立刻抓紧这一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先用换词的方式体会“乐坏了”的`意思,我又提出情感的要求,如“再高兴点”“注意表情”等,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我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我小结时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当然,这堂课上,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指导阅读方面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案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评价语,尽量做到语言优美、精炼、情感真切,这要求自己要女里提高思想修养,生活的积累及社会阅历。

《风筝》教学反思3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与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所以,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基础,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体现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通过播放歌曲《三月三》、课前学生畅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时,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习“做风筝”一部分时,紧扣孩子们在做风筝时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抓住表现心情的.词句,加以朗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让学生想想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精心”,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憧憬”。让孩子在对快乐的憧憬中体会做风筝的快乐。

在学习“放风筝、找风筝”时,让学生运用学习“做风筝”一部分的方法,自学这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在抓住“憧憬、快活、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在体会他们心情变化的同时,通过查字典、换词、做动作等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这样在渗透学法 ……此处隐藏8366个字……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我给学生营造了独立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阅读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我切实地抓住了阅读这一环节。第一节课基本上用来朗读,既有听课文录音朗读,又有指名学生朗读,还有自由读、齐读、赛读等,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过多遍后,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了然于胸了,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体会。随着朗读的深入,体会就越深刻,而朗读就越有感情。

2.其次,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谈对课文的理解,我认真倾听,所以学生发言踊跃。文章丰富的蕴含和深邃的思想全是学生们发掘出来的,很好地实现了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3.再次,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来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对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理解,对文中表现的亲情的理解,对文中一些语意晦涩的句子的理解等,都是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自行解决,不拿标准答案束缚学生,允许答案多元,这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学生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许多学生的回答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和谐,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激趣导入,诱发活力。在上课开始,以“小朋友,你们在课余生活的快乐是什么?可是我们的贾平凹爷爷说……”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他们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到位。“找风筝”的过程讲解朗读不够,学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最后可以让学生续写文章结尾,发散学生思维。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接着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谈感受。然后交流思考:如果我放风筝时风筝断了、丢了会有怎样的心情?最后拓展延伸: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风筝》教学反思14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主要讲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为小熊和小松鼠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熊和小松鼠感情变化这条线,通过品读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悟情理,品情味。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很浓厚,怎样才能把小熊和小松鼠的感情变化变化表现出了呢?教师要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指导。通过教师的朗读,许多孩子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文章写了纸船在水里漂呀漂,风筝乘着风飘呀飘,在理解这两个词语的不同用法后,我结合他们的意思进行拓展,除了纸船外,还有什么再水漂呀漂?学生想象力丰富,有的说树叶、有的说花瓣,老师随机点拨,树叶、花瓣在水里漂,那时怎样的`情景,你能试着读好这个句子吗?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再读感情丰富多了。文中还有许多表达松鼠小熊感情变化的词,如:“乐坏了”、“难过极了”、“再也受不了了”、“高兴地哭了”等等,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恰当的运用语气,使得文章内容鲜活起来。朗读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悟,读中有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中,我时时点拨,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的?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如“小松鼠看到风筝,高兴地哭了”,小松鼠为什么哭?那自然是感动的泪水,激动的泪水,然后融入这种感受去读,自然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读的范围小,没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还是没有充分的掌握评价方法,在评价上耽误了许多时间。学生一般只从读得声音、是否流利上评,还有的学生只是说读得好,不知道好在哪里?很少有学生从感情基调上去评。

《风筝》教学反思15

学校大力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想办法按照“读——说——写”的课堂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周四,全体语文教师以及校长,听我教授《风筝》这课,看看我的课堂教学是如何体现学校目前的这种思路的。

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还不错。

好的地方:

导入的问题设计的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xx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xx”。

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

“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

“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

“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大家也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

老师们的建议都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寻找方法,多请教他人,争取把课上好。

《《风筝》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